钢贸转型改行对钢厂而言是一把“三刃剑” “有个钢老板转型去卖老酒了!”在上海钢贸领域,近来钢贸企业转型成为一个热门话题,沪上一些钢材交易市场的入驻的钢贸公司正在逐渐减少。钢贸商的转型改行现象,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。人们在思考,这对钢铁企业将产生什么影响,面临的是考验?是挑战?是机遇? 确实,近年来,钢贸企业转型改行的似乎是钢材流通行业的一个热点,一些钢老板转型开饭店,卖红酒,搞房产,炒期货,涉股市;还有的钢贸企业从事金融业、文化传媒业,搞融资,出版书、拍影视;……。 一些钢贸企业尽管没有离开钢贸主业,但经营规模在缩小,企业人员在锐减,有家钢贸公司董事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们公司的员工从原先的70多人,裁减到20来人,钢材加工点关了,加工设备卖了;而众多钢贸企业减少向钢厂订货,有的将订货量从每月的1.5-2万吨,下降到目前的4000-5000吨,有的钢贸商甚至不从钢厂进货;有的钢贸企业即便采购钢材,大都是用于银行的质押贷款,再用贷款的资金炒房产,炒股票,炒期货,钢贸已名不副实,企业成为“空壳”。 一些钢贸企业选择了跨界转型,他们抛弃钢贸,退出钢市,另辟蹊径。据不完全统计,仅上海钢贸企业中转向金融、主办市场,注重物流园区建设的就有上百家之多,创立的市场和物流基有近百个。 有的钢贸企业在转型中谋求整合重组,建立钢贸联盟。4月10日,由五矿发展等12家企业发起的“中国钢铁流通e联盟”在京成立。钢贸企业通过联盟,资源有效整合,改变钢贸行业小、散、乱的局面,促进由贸易商向服务商的转变。 时下,钢贸企业的转型、改行、瘦身、联盟、空壳,……,这种种现象的频频显现,对钢铁行业和钢铁企业而言,这将意味着什么?带来的是什么?钢厂如何应对? 不能否定,钢贸企业的转型改行,对于钢铁企业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,决不可否认。钢贸企业与钢厂是一个产业链的重要一环,目前钢厂所生产的钢材,至少有60%至70%是通过钢贸企业这一流通环节而销售到终端用户,钢厂直销的比例不是很大,而且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“自产自销”,离不开流通这一环。 而且,通过钢贸企业这一中端流通环节,进入终端用户,对于钢厂来说具有较大的有利效应:一是缓解钢厂资金紧缺的矛盾。钢贸企业向钢厂订货,通常是先付款,后拿货,有的钢厂还向钢贸商收取一定量的“押金”,少则几十万,多则上百万,这些资金沉淀在钢厂,为钢厂减轻较大的资金压力,一些中小型钢厂的经营者曾这么称“我们是拿钢贸商的线来组织生产”,这足以看出,众多钢贸企业向钢厂订货,在企业的融资上助了一臂之力。二是为钢厂开辟销售渠道。钢材的终端用户千家万户,流通渠道极其广泛,钢贸企业千千万万,其营销能量很大。目前全国从事钢材贸易的企业有近20万余家,仅上海地区,从事钢铁服务业企业有7000多家,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已超过800家之多。钢厂再有多大的直销功能,也替代不了钢贸商的中端流通作用,钢贸企业的存在,为钢厂开辟销售渠道,加速钢材营销,作出了重大贡献。三是有利于钢厂排产,以销定产。钢贸企业向钢厂订货,都是在当月底之前向钢厂确定订货合同,钢厂签订合同之后,掌握了下个月的销量,便于合理安排生产,实现以销定产。四是减少钢厂直销所带来的人力、财力和精力消耗。时下,一些钢厂为了加大直销直供力度,在各地开设销售公司,配备了一大批营销人员,其财力、人力、精力的投入很大,而实际收效并不大,发挥和借助众多钢贸企业的销售渠道的营销功能,在某种程度上看,比钢厂的直销直供更经济,更见效。 由于钢贸企业这诸多优势和功能,那么,假如钢贸企业转型、改行,或减少甚至不向钢厂订货,对于钢厂来说无疑是一大损失。事实上,这一影响和损失已经显现。如今不少钢厂面临销售困难,库存增加,资金紧缺等重重压力,与钢贸企业减少或不向钢厂订货直接相关,目前许多钢厂纷纷下调出厂价格,让价格贴近市场,就是吸引钢贸企业向钢厂订货,成为钢厂的代理商。
( 山东赢鑫方矩钢管制造厂 最新Q235方管,矩形钢管价格咨询)
|